2007年8月31日 星期五

談談標點符號

»»»不要輕視標點符號的使用

中國原來沒有標點符號,古時候讀書要先斷句,但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文章由不同的人去斷句,就可能出現不一樣的解讀。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個短句可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可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斷句方式不一樣,詮釋差異就很大。另外,大家很熟悉的「落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也可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落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和「落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由於依靠斷句讀書並不科學,太依賴老師的傳授了,學生難有自主閱讀的能力,而後來的讀者也很容易誤解原作者的本意。如果中國古時候就使用標點符號,我們何苦到今天還在為孔子的一句話爭辯不休呢?因此,近代中國的有識之士才參考西方做法,依照中國習慣製定了今天我們所見的標點符號。可以說,標點符號是為了更精確地表達意思,而忽略標點符號的正確用法,也就辜負了前人的苦心。本來台灣從小學起就教了標點符號的用法,但是大學生為了方便抄筆記,普遍地用頓號或逗號來斷句,這樣的方式本無不可,不過是抄筆記嘛!即使是期中考和期末考回答申論題,大概也沒有老師會斤斤計較於有限時間下作答卷子中的標點符號用得對不對。但是久而久之,卻使一些大學生失去了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這實在是始料未及之事。

»»»標點符號與呼吸

標點符號不僅和文義有關,而且也和呼吸有關,用來表示句子裏的各個詞停頓時間的長短。寫文章一定要考慮到讀者,節奏感很重要。善用標點符號,可以讓說話人(作者)精確地控制文章的節奏。一般來講,句子不要太長,免得讓讀者喘不過氣來;段落也不要太長,免得讀者看得不耐煩。當然,例外情況是有的,端視作者個人的考量,尤其在文學作品中,故意用一連串的頓號來表現口白的急促感,或整段不加標點符號來表現意識流轉的不停頓,都是寫作的靈活運用。但是,論文寫作是不適合這樣做的。總之,寫作就是表達,就是溝通,心中必須要有讀者。

若依照停頓時間長短為序,最短的是頓號「、」,長一點的是逗號「,」,再來分別是分號「;」、冒號「:」、句號「。」;比句號「。」停頓得更長的是另起一段。有關的討論請參考思果,〈標點符號有學問〉,《明報月刊》,1999年3月號,頁76。

»»»不要使用標新立異的標點符號

標點符號的使用有一定的規範和習慣,在台灣出版的國語字典中一般都附有「標點符號用法表」,最好參考一下,不要連單引號和雙引號的用法都分不清,也不要標新立異地拿【 】當作引號。另外,標點符號和視覺有關,太過醒目的標點符號使用時要小心。曾看過有人不用括號的(註一)、(註二)而使用【註一】、【註二】,由於太過醒目,讀起這樣的文章很難把焦點放在本文,反而看到滿篇的【 】……【 】……【 】……。當然,現在大家多半已經使用MicrosoftWord來處理文書,很少會拿這些符號標記註釋,但是在網路上為了節省檔案空間,還是有可能使用括弧式的註釋標記,用時宜注意。

»»»海峽兩岸的引號不一樣

一般人可能不會留意到海峽兩岸的引號不一樣,台灣用「 」,大陸用” ”。有時可以看到兩種引號出現在同一篇文章中,其實不妥當,最好還是依照台灣的習慣,一律使用「 」,千萬不要在一篇文章中摻雜著使用兩種引號。當然,要改用” ”也沒什麼不可以,但最好全文一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